文博考研课程——第8课考古学史笔记(式古堂文博考研课程怎么样)

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学是20世纪初在金石学基础上,受到西方考古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金石学时期
金石学是以传世和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考订文字资料,已达到证经补史的作用。金石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兴盛期、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春秋末至隋唐五代)
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著名的富于实践精神的学者为了阐明古代文物资料或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注重研究实物资料。
东汉时,袁康在《越绝书.宝剑篇》中将中国社会分为玉石铜铁四个时期,与汤姆森“三期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晋太康二年,盗墓贼不准盗掘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出土残存十余车竹简,皆蝌蚪文,后经整理成《汲冢竹书》,又称《竹书纪年》,以编年体叙述从夏以来了到魏襄王二十年的历史。
隋唐时期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现存最早的石鼓文。
(2)形成期(宋代)
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这一时期对古器物的收集、整理、研究出现热潮。刘敞提出古器研究方法,并著《先秦古器图碑》(已佚),著录图像铭文,金石学始具雏形;欧阳修著《集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吕大临著《考古图》,现存最早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图》,是最早对北宋皇帝御藏进行研究的金石学著作;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著《金石录》等。
(3)兴盛期(清代)
明代,曹昭著《格古要论》。清代,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乾隆年间据清宫所藏古物,敕纂《西清四鉴》,推动了金石学研究的复兴。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了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4)近代考古学期(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到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极大成者。在金石学的许多著作中,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型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存在,金石学变成了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2、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①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趋于成熟。当时已有一些中国学者对他们的研究十分关注,曾在著作中加以介绍。如:章太炎1900年曾在《中国通史略例》中介绍西洋史学思想时提及。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及三期论,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主义侵略和文化掠夺,纷纷派遣考察团或探险队进入我国境内进行调查和发掘,主要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等起区。主要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这些行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大量文物流失
文博考研课程——第8课考古学史笔记(式古堂文博考研课程怎么样)插图
海外,但也把西方的考古知识与实践带到了中国,对中国的考古学产生起到了促进推动的作用。
②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萌芽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有三大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这给中国传统学术界带来了新的机会,以此为契机,中国学术由古代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
3、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1)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现代考古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建立。1921年,安特生对河南仰韶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界产生的重大影响。1926年李济对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在中国境内的田野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
(2)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考古组成立,并在同年10月,派董作宾前往安阳殷墟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诞生。
1937年——1949年,代表性发掘有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城子崖遗址、良渚遗址、安阳殷墟遗址等等,它们的发掘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1931年,梁思永、吴金鼎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结束了自李济、安特生以来的,在田野考古工作中采用地质学的水平层划分层位的方法,开启了按照文化堆积的实际情况划分文化层的新方法。梁思永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后岗二期)和商代文化遗存依次自下而上堆积的三叠层时代先后。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后岗一类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从而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度过了其诞生期,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标志着考古地层学的诞生。
1935年,苏秉琦在渭河流域进行考古发掘后,撰写《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瓦鬲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考古类型。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考古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考古特点的田野考古方法,积累了一批发掘资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1949-202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考古学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中国的考古学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开始复苏。
(2)90年代考古学的转型。考古编年史研究——全面研究古代社会
(3)21世纪的考古学。
①大量考古发现问世。
云南元谋人、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周原遗址、殷墟妇好墓、长沙马王堆汉墓、明定陵等。建立起距今200万年以来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编年体系,成功使中国考古学编年体系基本确立。
②考古研究机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
1950年8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一阶段,文物工作队、研究室等考古机构纷纷建立,承担本省区的部分考古工作。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田野考古专业人才。随后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又相继设立了考古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大学本科生。
③考古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④考古出版成果丰富。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三大杂志”的《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刊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和《大辞海·考古学卷》第三版正在编写,《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的问世,满足了学术界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正式出版的考古学和文物研究的期刊已达十多种,此外还有数十种非核心期刊或非正式出版学术刊物。
⑤对外交流开始起步。
中国考古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外合作调查和发掘项目达数十项。
此外,从201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的“世界考古论坛(上海)”获得国际声誉。论坛不仅有力促进了国际考古学界的交流,还提高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密切联系的纽带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⑥中国考古学界的课题意识日益增强。
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手工业、中外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苏秉琦提出的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古文化、古城、古国”和“古国、方国、帝国”等理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
⑦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进步。
考古测年、物质结构与化学成分分析、古环境、古人骨研究等各种自然科学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国考古学研究。
⑧国家重点项目陆续开展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的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考古项目。
工程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文明观,提出了通过考古遗存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观点;提出了距今5000年前后,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提出了从距今5500年开始,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一个交流互动圈,形成对龙的崇拜,出现以具有各地特色的某几类珍贵物品(多为精美玉器)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发现距今4500年前后,西亚地区发明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相继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并很快融入中华文化系统中,与此同时,华北地区发明的粟和黍的栽培也向西亚地区传播。中华大地各个区域文明之间以及与域外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018年,“考古中国”项目的启动推动了一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考古中国”这一大型考古框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支持各地区积极实施田野考古工作。“考古中国”有力推动了各地区考古工作者的课题意识,增强了考古发掘工作的学术性。
⑨考古遗址保护效果显著。
国家文物局在1995年提出大遗址保护的理念后,进入新世纪以后,共有选取了150个大遗址作为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对象,组织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并组织落实实施。
⑩考古走入“寻常百姓家”。
除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共同举办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评选”外,还开办《考古进行时》《考古公开课》《国家宝藏》等节目,各地各级博物馆举办内容丰富的文物展,各地考古研究机构也主动进行考古成果的普及。中国考古学正发挥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作用。
?
?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