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知卢梭为平民写作的哲学家哲学考研

/卢梭?/
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18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三剑侠”之一。卢梭本乃一介布衣,走过了漫长的坎坷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声名传遍欧洲。
在哲学上,卢梭的最大贡献在于对私有制进行了批判以及他的以“公意”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在文学艺术上,卢梭精通作曲和乐理,创作了七部歌剧和一些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卢梭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倡民主自由的思想对于西方政治学、教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政治思想被法国革命人士奉为“圣经”,拿破仑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此外,许多诗人、作家,如歌德、雨果、托尔斯泰都称自己是卢梭的门徒。卢梭在哲学上的代表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早期: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其父伊萨克·卢梭是一位钟表匠,母亲苏萨娜·贝纳尔是牧师的女儿,一家信奉的是新教。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因产后感染去世,他称之为“我的无数个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此后,卢梭由父亲和姑妈(by the way,姑妈的丈夫是卢梭的舅舅,so:姑父=舅父,姑妈=舅妈)一同抚养。
也许是出于怀念因卢梭去世的妻子的缘故,父亲对卢梭格外溺爱;这种偏爱导致弗兰克(大卢梭7岁的哥哥)在卢梭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一直没有再回来。
卢梭的父亲非常喜欢看小说,甚至通宵达旦地拉着卢梭一起看、父子俩经常一起陶醉其中,这使得卢梭也养成了“嗜读”的习惯;这一习惯是日后卢梭能靠自学能力谋生而不至于完全混迹街头的关键。
卢梭10岁时,他的父亲与议员戈迪耶(此人曾是陆军上尉,在议会中权力颇大)发生争执,被法院下令通缉,于是逃到里昂避难,卢梭只好在舅舅家寄居。10岁-12岁,卢梭曾和表兄一起到包塞的郎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拉丁文、数学和绘图。
如果说日内瓦的生活造就了卢梭对知识的热爱,包塞的乡村生活则培育了卢梭对大自然的迷恋之情;卢梭一下子就迷上了乡野的淳朴的大自然风光,他在这里也感受到了纯洁的友谊——一个孱弱的表兄,他们一起嬉戏、玩耍,一起犯错、成长……
13岁起,出于为卢梭以后的自谋生计考虑,舅舅把他送进了社会,先是给他安排了个律师书记的活,几个月后卢梭自己跑去拜在杜康曼先生(一位雕刻匠)的门下。
杜康曼先生不是一位好师傅,他脾气粗暴、作风粗俗、情趣低劣,卢梭在与他相处的四年里学会了贪婪、偷窃等恶习,一下子把浑朴的小卢梭“拔高”为狡黠的“社会人”。卢梭后来回忆说“就连非常早熟的凯撒,也不曾这样迅速地变成拉里东”。(拉里东是一个寓言故事中一只狗的名字)
16岁时,卢梭离城出走,开启了他的流浪生涯。在他的流浪早期,一位神甫给他介绍了华伦夫人,希望这位法国贵妇能 助卢梭皈依天主教,华伦夫人见了卢梭后推荐他到都灵的一个教堂受洗,卢梭第一眼看到华伦夫人就产生了好感。
之后,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到都灵受洗之后就四处流浪,有钱就花,从事各种临时的职业,见识各色人等,2年后又回到华伦夫人身边,最终成为她的仆人、管家兼情人。这段时间,卢梭有稳定的环境读书思考,他的大部分科学、哲学知识就是和华伦夫人在一起时习得的。
虽然卢梭认为他对华伦夫人是真爱,但是后来华伦夫人有了新欢,不满卢梭的嫉妒,开始排斥卢梭;最后卢梭决定离开华伦夫人,开启新的生活。
△卢梭的出生地
中期:
1742年,心灰意冷的卢梭带着自己的一些文艺作品前往巴黎,认识了“百科全书派”的孔狄亚克、狄德罗等学者。
同年,他到巴黎科学院当众宣读了《新乐谱记谱法》,院士们对这种记法的简洁大加赞赏,但他们认为这一记谱法不是卢梭的首创,所以没有收录。不过为了安慰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们给卢梭颁发了一张奖状,后来卢梭把这个记谱法重新整理一番,找到愿意接受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现代音乐论》出版。
1743年,卢梭创作了歌剧《风雅的缪斯》。1745年,卢梭请了一位女佣人黛莱斯·勒·瓦瑟(也是他20年后的妻子)来照看生活,并与其同居。1747年,卢梭写成喜剧《冒失的婚约》和诗剧《西尔维的幽径》。
1749年,卢梭应狄德罗之邀,编写《百科全书》的音乐部分,并写成《论科学与艺术》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了首奖。1753年,该学院再次征文时,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应征,但未能入选。这两份论文使得卢梭声名大振,也引来许多学者文人与其论战。
1752年,卢梭写的歌剧《乡村卜师》上演后大获成功,路易十五甚至想要接见卢梭,并赏他一份年金,但卢梭认为“一旦接受这年金,我就只得阿谀奉承,或者噤若寒蝉”,便一直回避。
1754年,卢梭返回日内瓦,重新成为日内瓦公民,起草了《政治制度论》,他的《社会契约论》就脱胎于这本书。1756年-1762年间,卢梭在巴黎近郊隐居,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与金钱无缘的卢梭
晚期:
《爱弥儿》的出版带来强烈反响,巴黎大主教毕蒙、巴黎高等法院都发出禁令,要求禁止此书,逮捕卢梭。此后八年,卢梭一直在逃亡。他先逃回日内瓦,但日内瓦当局下令焚烧《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追捕作者。
随后,卢梭在卢森堡公爵和狄康德亲王的 助下,逃至普鲁士的辖区纳沙泰尔,他们还给他的书配上假名字和封面,在法国出版。
1766年,卢梭接受休谟的邀请,到英国休谟的家中避难。但他的神经似乎由于长期的逃难生活变得紧张,总是猜忌、怀疑身边之人,认为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最终破裂。
1768年,卢梭与瓦瑟结婚。1770年,法国对卢梭解除了出入禁令,但仍不允许他发表作品,所以他的著作《忏悔录》写于颠沛流离之时,出版于他去世之后。晚年,卢梭的主要活动是写作、抄写乐谱和研究植物。
关于卢梭的死因历来有许多争议,据说卢梭散步时被马车撞倒,还被恶犬扑咬,后由于尿毒症引发的并发症而去世;也有传言说他是中风而死;更有卢梭是死于自杀的传闻。总之,1778年7月2日,这位命途多舛却一生反叛的传奇人物就此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卢梭属于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之列,但又独树一帜,他不为权贵、国王、商人写作,他为穷人、流浪汉、裁缝、洗衣妇写作;他歌颂自然,拒斥文明,认为文明是堕落的开始;他不仅仅像狄德罗、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那样反封建主义,他也反资本主义;他成名后本可以轻轻松松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选择“不”。
他用最大的真诚面对自己的灵魂,他只对自己的心灵负责——他的苦难、弱点、忧郁、疯狂和夸张,皆源于此。
△敏感且真诚的卢梭
卢梭与伏尔泰的恩怨

1745年,伏尔泰已经名满欧洲,卢梭因为《风雅的缪斯》初露头角,在黎塞留公爵的举荐下,卢梭有机会修改伏尔泰寄来的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的稿件,但他对歌剧的修改没有获得伏尔泰的青睐。
此后许多年里,卢梭单方面保持着对伏尔泰的崇拜。而伏尔泰陆续看到卢梭发表的《论科学与艺术》《社会契约论》后,开始对这个年轻人的思想心生不满。
后来,卢梭满怀期望地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伏尔泰,但前辈却将其称之为“反人类的新书”,并极尽嘲讽:“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成野兽”。
二者对艺术的态度也迥然不同。伏尔泰要在日内瓦建剧院,卢梭强烈反对,认为剧院就是伤风败俗的学校。(大哥,你自己不是也写歌剧吗?)自此,二人反目成仇,开始了长期的笔战。
1778年,两人相继去世。1791年,伏尔泰的遗体被运到巴黎先贤祠;1794年,卢梭也被移葬在巴黎先贤祠,隔着走廊,与伏尔泰相对。
点评:生前针锋相对,死后一处长眠。

△互掐的两位巨星
勇敢的自我
人物一知卢梭为平民写作的哲学家哲学考研插图
剖析者
?
卢梭在流亡生活中写成了自传性质的《忏悔录》,开篇即表明:“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效仿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卢梭在这本著作中并不粉饰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例如他坦言自己曾偷窃一条丝带并诬陷一位女仆,最终两人均被辞退。这件事让他一生都感到愧疚,为了弥补过错,他终生痛恨谎言,保持诚实。
他用手术刀般的笔锋剖析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坦诚震撼了许多人。托尔斯泰表示:“我永远不会忘记读《忏悔录》时感受到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巴金更称赞卢梭是“教我讲真话的启蒙老师”。
点评:卢梭:我的座右铭是“把一生献给真理”。
△诚实是很需要勇气的~
卢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论述了人如何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并分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契约论,使得契约缔结者能实现平等、自由的理想。在伦理学方面,卢梭持性善论,他相信良心,而非理性,是人的真正本性。
“公意”。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应该是全体成员在平等的条件下自由选择,一切人将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也由此得到了与自己所失去的一切等价的东西,社会契约的结果即是“公意”。
“公意”是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公意”并非“众意”,“众意”是所有个别意志的总和,但不同个体在利益上是存在冲突的,社会不可能满足所有个体的所有利益,只能满足没有相互矛盾的、所有个体都想拥有的“公共利益”,也就是“公意”。
卢梭是法国启蒙哲学的重要人物,在法国哲学这一板块的考试频率相对最高,题型多为名词解释和论述。
其中,“公意”经常作为名词解释出题,“卢梭如何提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比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会考论述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